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每日营商 > 详情页
营商环境信息2025 0627
发布时间:2025-06-27 1028 102

  要闻

  一、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

  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信用修复制度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旨在进一步完善统一规范、协同共享、科学高效的信用修复制度,更好帮助信用主体高效便捷重塑信用。

  针对信用修复难点堵点问题,《实施方案》提出十项重点任务。一是统一信用信息公示平台,明确“信用中国”网站集中公示各类公共信用信息。二是完善失信信息分类标准,将失信信息分为“轻微、一般、严重”三类,并明确相应公示期限。三是明确信用修复申请渠道,“信用中国”网站接受各类需信用主体主动提出的信用修复申请,各地政务服务大厅设置线下服务窗口。四是简化信用修复申请材料,鼓励行业主管部门通过本部门信息系统直接获取证明材料。五是压实信用修复办理责任,按照“谁认定、谁修复”原则开展修复工作。六是明确信用修复办理期限,一般应当自收到信用修复申请之日起10个工作日内反馈修复结果。七是同步更新信用修复结果,依法依规解除相应失信惩戒措施。八是健全异议申诉处理机制,及时处理异议申诉。九是协同推动破产重整、破产和解企业高效修复信用,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和后续发展。十是规范征信机构使用信用信息行为,强化征信业务全流程数据质量管控,提升数据准确性、及时性。


  企业

  一、“两区”建设助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平均每万人拥有5G基站超64个,在全国排名第一;10家外资企业获批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在全国获批数量最多;132款大模型通过备案上线,占全国总量近35%……记者昨天从“两区”建设五周年数字经济专场新闻发布会获悉,“两区”建设五年来,北京稳步推进全球数字经济标杆城市建设,在数字经济重点领域改革创新、产业生态培育、技术融合应用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市经信局新闻发言人刘维亮介绍,北京不断攻关前沿数字技术,形成了国际领先创新优势。豆包、智谱、Kimi等通用大模型表现突出,稳稳站在全球第一梯队;“北脑一号”智能脑机系统成功完成国际上首批柔性高通量半侵入式无线全植入脑机系统的人体植入手术,现已进入临床验证阶段;“天工”机器人拿下全球第一个人形机器人半程马拉松冠军……在人工智能、脑科学、具身智能等关键领域,北京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突破和应用创新。

  我国已建成全球技术领先、规模最大的信息通信网络,北京作为首都,积极推进信息通信业发展,抢占发展制高点。据统计,北京累计建成5G基站14.39万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全国第一,率先推出“光网之都、万兆之城”行动计划,并加速向“双万兆”城市演进。目前,全市已建成1.6万个5G-A基站,实现五环内、城市副中心及重点场景连续覆盖,超1000个小区具备万兆接入能力。北京用户国际重点网站访问性能指数始终排在全国前列。

  “两区”建设以来,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积极推动数据要素市场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北数所数据交易规模快速增长,累计数据交易规模达到2250TB,近三年年均增长超过200%。其中高频数据交易调用规模超过1亿次,高质量数据集共引入567个,已达成交易171个。数据交易类型包括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模态,呈现出交易需求旺盛、产品种类丰富、参与主体活跃、规模增长快速的态势。

  电信业务也实现进一步扩大开放。市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王晖介绍,目前,北京已有10家外资企业取得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试点批复,占全国试点总量的40%,涵盖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和信息服务等4类业务,获批数量最多、业务种类最全、跨国企业知名度高。

  王晖介绍,这10家企业多为知名跨国企业在华子公司,资本来源涵盖欧洲、美洲及亚太等地区,可以以外商独资的身份试点经营互联网接入服务、在线数据处理与交易处理等业务。其中,有的通过提供更优质的通信网络解决方案与服务,为上下游客户搭建广阔的商业平台;有的聚焦航空、汽车等先进制造业,开展数据交换与信息服务业务;有的依托其百年积淀与国际化资源,为北京“引进来、走出去”的企业提供信息通信技术支持和安全保障;还有的作为互联网领域的新兴力量,通过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为广大市民带来更多选择和差异化服务。


  基层

  一、本市将建气候敏感疾病监测系统

  市疾控局、市气象局等14部门日前共同发布《北京市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行动实施方案(2025—2030年)》。今年,本市将开始构建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体系,加强气候敏感疾病监测系统建设。

  本市将调查梳理气候敏感疾病基本信息清单;开展媒介生物传染病、人兽共患病、新发传染病的预警提醒,开展气候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过敏性疾病等慢性病的健康提醒;推动气象健康指数及预警产品研发,开展气候敏感疾病风险预警,发布公众健康危害信息和预防措施指引。

  有关部门将加强对孕妇、儿童、老年人及慢性病患者等脆弱人群的健康服务,针对性制定并落实健康干预方案;积极制定并执行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环境下作业人群劳动防护标准;强化气候敏感疾病疫苗接种,降低气候敏感疾病风险;加强新发传染病防控和干预能力;完善伤害监测预警体系,提升重点人群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下伤害预防能力。

  此外,本市还将扎实推进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适宜技术试点应用,开展与气象密切相关的心脑血管疾病、蚊虫叮咬、致敏花粉等疾病风险提示或预警研究,研发气候变化健康数据产品与智能化软件产品。

  到2030年,气候变化与健康相关政策体系将基本形成。届时,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健康影响监测预警能力增强,健康风险、脆弱性和适应能力评估体系完善,气候变化健康适应能力将显著增强

分享:

问答留言

信息报送

返回顶部